戚发轫:把“先天不足”的神舟一号送上天
戚发轫,1933年4月出生,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7年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戚发轫被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1967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卫星和飞船的研制,1983年担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院长,1992年担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他曾主持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第二代通信广播卫星等,并主持神舟号飞船总体方案设计。在解决卫星、飞船研制中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上,他发挥了重要的指导...
09-23孙家栋:一辈子与卫星打交道的航天“大总师”
他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背后都有他主持负责的身影;翻开他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等称号的他,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又荣获共和国勋章。他,就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院士。 中国航天大总师 孙家栋,这个名字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紧紧相依。 航天是一项非常...
09-19共和国航天往事丨备战备荒 抢建三线
三线建设,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已经深深留在了一代人的记忆里。1965年以后开始执行的三五计划,实质上就是一个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的备战计划,要抢时间把三线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战略大后方。 从1964年至1980年的16年间,全国数以百万计的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农民工建设者,奔赴以甘、陕、川、贵等为代表的广袤三线地区。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之下,一个打不烂、打不垮的航天工业体系也在秘密布局。图为建设者们为三线基地选点 踏勘选点:山、散、隐 ...
09-06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
工作中的吴运铎吴运铎手迹(资料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翻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奋斗的红色画卷,有这样一位把一切献给党的兵工英雄。作为我国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兵工事业的开拓者,他的一生与共和国的枪炮制造史同行,他用生命践行了对党的铮铮誓言,书写了一曲催人泪下、激人奋进的时代赞歌。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吴运铎。 一个人有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并无限地忠诚于这个理想,他就能经受任何风雨和困难的考验。假若我有来...
09-03王镓:玉兔巡视器的引路人
8月7日,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巡视器顺利完成第八个月昼工作,进入新一轮的月夜休眠。此时,玉兔二号已累计在月球背面行走271米,不断刷新着我国月球车在月面上的行驶纪录。 月面路况复杂,要保证玉兔二号安全行驶,不仅需要来自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驾驶员们精心操控,更需要导航员为它指明道路。 为玉兔指路的人名叫王镓。这个名字挺特别。 镓是一种金属元素,熔点很低,沸点很高。王镓名如其人,她的性格安静沉稳。在漫长而枯燥的工作状态下,她耐得住寂寞;激烈而紧张的处置节奏,她也能...
08-13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二十载铸大国重器
瘦高的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斯文儒雅,脾气不温不火。这与他设计的核电站形成了鲜明对比:只需30吨核燃料,一座百万千瓦级的核电机组通过核裂变方式释放的巨大能量,可以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一年生产生活用电。 从秦山核电站到大亚湾核电站再到岭澳核电站,今年55岁的邢继参与了我国近30年间所有核电站的建设。 从设计啤酒厂起步 高考报志愿时,老师极力劝说极具绘画天赋的邢继报考艺术院校,但更痴迷于军工的他选择了核事业。 1987年,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原中国人民解放...
08-05孙家栋:“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孙家栋近照。 姜奕名摄光明图片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荣誉称号翻开孙家栋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多年发射卫星,他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到北斗导航,背后都有他筹谋、忙碌的身影; 从1958年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从事导弹研究开始,他将60多年的岁月奉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如今,为了中华民族的航天梦,他仍然在呕心沥血、奋斗不息。 中国人...
07-10陈建新——让“嫦娥”适应极热极寒环境
今年1月3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着陆,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引发全世界关注热议。 登陆月背,有很多困难要克服,其中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探测器的温度控制。月球表面的环境极端恶劣,月壤温差高达300多摄氏度。而嫦娥四号探测器能承受的工作温度在零下20摄氏度到50摄氏度之间,如果嫦娥的体温出现异常,探测器随时可能休克。 陈建新,就是让嫦娥在月背保持正常工作体温的人。他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05-07戚发轫:把“先天不足”的神舟一号送上天
戚发轫,1933年4月出生,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7年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戚发轫被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1967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卫...
孙家栋:一辈子与卫星打交道的航天“大总师”
他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背后都有他主持负责的身影;翻开他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全国优秀...
共和国航天往事丨备战备荒 抢建三线
三线建设,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已经深深留在了一代人的记忆里。1965年以后开始执行的三五计划,实质上就是一个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的备战计划,要抢时间把三线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战略大后方。 从1964年至1980年的1...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
工作中的吴运铎吴运铎手迹(资料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翻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奋斗的红色画卷,有这样一位把一切献给党的兵工英雄。作为我国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
王镓:玉兔巡视器的引路人
8月7日,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巡视器顺利完成第八个月昼工作,进入新一轮的月夜休眠。此时,玉兔二号已累计在月球背面行走271米,不断刷新着我国月球车在月面上的行驶纪录。 月面路况复杂,要保证玉兔二号安全行驶,不仅...
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二十载铸大国重器
瘦高的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斯文儒雅,脾气不温不火。这与他设计的核电站形成了鲜明对比:只需30吨核燃料,一座百万千瓦级的核电机组通过核裂变方式释放的巨大能量,可以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一年生产生活用电。 ...
孙家栋:“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孙家栋近照。 姜奕名摄光明图片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荣誉称号翻开孙家栋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多年发射卫星,他始终坚持国家利益...
陈建新——让“嫦娥”适应极热极寒环境
今年1月3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着陆,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引发全世界关注热议。 登陆月背,有很多困难要克服,其中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探测...